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Y > 瘀证
编号:10279239
中医血瘀证与微循环
http://www.100md.com 《微循环学杂志》 2000年第1期
     作者:栾晓文 曾昭炜

    单位:栾晓文(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中医科, 邮政编码 昆明650032);曾昭炜(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关键词:

    微循环学杂志000117

    近几年来微循环改变在中医的辨证施治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其中以血瘀证为主。 运用微循 环的检测对血瘀证的诊断、 治疗以及治疗后疗效的观察等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 工作, 使我们对中医血瘀证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在辨证及治疗方面有了一个新的观 察指标, 充分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 “久病入络”等等辨证思想在临床上的指导意义 。

    1 呼吸系统疾病

    王学东等认为: 慢性咳喘均与血瘀有关, 瘀血阻肺是形成胶固之痰, 从而导致哮喘反复 不愈的根本原因, 而通过改善微循环、 改善缺氧、 减轻粘膜水肿、 降低气道高反应、 抑制炎症反应而使用中药大黄、 桃仁、 莪术等等活血理气药达到治疗目的, 取得较好的 疗效[1]。 杨士友等人通过大鼠感冒前6天及14天后的微循环观察, 发现前6天的 微循环改变不明显, 而14天后则见血液增粘、 增聚、 微循环流态恶化, 微血管径、 流 速、 流量降低, 活血药和祛风药对血瘀动物的微循环均有改善作用[2]。 《医林 改错》曰:“久病入络即瘀血”, 指不同疾病由于病程较长病情较重时会出现一系列相同 的症候群, 即为瘀血。 蔡辉等经研究认为: 典型的血瘀症有外周循环和/或甲襞微循环 障碍, 非血瘀证则属于隐性血瘀证。 并认为: 甲襞微循环检查是判断血瘀的主要依据, 此为对“证”而言, 而对于各种“病”的诊断其所具有的特异性较小, 必须与其他检查配 合才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3]
, http://www.100md.com
    2 心、 脑血管疾病

    该类疾病多数直接影响微循环。 中医认为此类疾病大多有瘀血存在, 周端等人在治疗脑血 管意外时使用白蒺藜, 使临床症状改善, 血粘度降低。 调整血小板功能、 改善微循环、 增加脑血流对该病瘀血型有较好疗效[4]。 张醒民等拟当归、 丹参、 赤芍、 川芎、 口芪、 地龙、 红花、 降香、 益母草、 水蛭、 三七、 甘草等组方, 治疗高粘 血症, 取得了较好疗效, 通过对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性改变进行探讨, 认为该组药可降 低血粘度、 血小板聚集、 纤维蛋白、 血脂, 改善微循环, 达到溶解血栓、 增加血流量 的目的[5]。 刘萍英等则认为: 中药生脉活血汤(自组方), 能扩张冠状动脉, 改善微循环, 提高心肌耐缺氧, 保护心肌而用于治疗心律紊乱患者, 取得了较好疗效 [6]。 莫非凡等使用活血行气法对高原高血压病进行治疗, 其有效率达到100%, 治 疗后球结膜微循环检查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7]。 刘伟等通过对心血瘀阻型冠心 病的微循环观察, 证明所谓“血瘀”即为血液循环障碍, 尤其是微循环障碍, 甲襞微循 环是非介入性检测手段,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全身的微循环状态[8]
, 百拇医药
    3 消化系统疾病

    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化生之源, 脾胃病日久亦能产生气血亏虚或气滞血瘀的临床表现。 陈渝等认为慢性胃病存在血瘀证, 活血化瘀能改善胃肠微循环, 改善血液流变性, 改善 病变粘膜的病理变化, 阻止肠化及不典型增生, 增强胃粘膜屏障, 促进溃疡愈合[9 ]。 袁肇凯等通过益气活血及理气活血二种方法对血吸虫肝硬化患者进行指甲颜色及微 循环变化观察, 提示: 指甲颜色和甲襞微循环可作为该病治疗效果的参考依据[10] 。 杨建华等通过研究, 发现脾阴虚患者具有微观血瘀的征象, 其全血比粘度、 血浆比 粘度、 红细胞硬化指数均增高, 血沉加快, 甲襞微循环积分值亦增高, 指导治疗脾阴虚 时应适量加用养血活血之品[11]

    4 糖尿病

    糖尿病在中医属“消渴病”之范畴, 由于机体阴津亏耗, 燥热偏盛外, 而大多均存在着 血行不畅、 气血瘀阻的证型。 刘翠霞等研究证明: 糖尿病患者甲襞微循环有明显障碍, 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发生糖、 蛋白质、 脂肪、 水及电解质等代谢紊乱, 使血脂、 脂 肪酸、 血糖等血液中有形成分过度增加, 致微循环等发生一系列异常改变, 推测是否能 将血液流变学及微循环做为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12]
, 百拇医药
    5 血液系统及肿瘤

    此二类疾病从中医角度均有血瘀现象存在, 而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亦发现均存在着血液流 变性及微循环改变, 所以使用活血化瘀药是治疗该类疾病的关键所在。 如: 邓有安等治 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症, 使用活血化瘀为基本方治疗, 总有效率达80.41%, 治疗后患 者微循环均有明显改善[13]。 高捷等观察到119例血瘀型肿瘤患者的甲襞微循环异 常率为100%, 使用活血化瘀药后, 70%的患者症状及微循环得以改善。 认为甲襞微循环观 察技术对于上述疾病敏感而直观, 可以为临床疾病的监测与治疗中提供依据[14]

    6 老年病

    中医认为: 年老则肾气衰,肾虚则真气不足,气不足则血行不畅、气滞血瘀,所以老 年病的辨证及治疗多从瘀入手。卢永兵等认为老年眩晕与瘀血关系密切,活血化瘀可以促 进血液循环、改善脑部微循环[15]。吴中朝等通过对老人血瘀证使用艾灸治疗的 过程进行观察,发现温阳化瘀具有改善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清除血液异常代谢产物的作 用[16]
, 百拇医药
    7 结 语

    综上所述, 微循环检查已被广泛的运用于中医临床, 特别以血瘀证为中心的研究。 所谓 血瘀证是各种病因所导致各类疾病发展到一定时间、 阶段, 机体出现血液瘀滞所表现出的 一系列证候群, 部分病人可以从症状、 舌象、 脉象等直接表现出来, 而部分患者则无此 改变, 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等检查异常则可以作为明确疾病已发展到或预测即将进入这一 阶段的标志。

    上述大量临床报导证明, 对于血瘀证进行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后, 微循环均得到不同程度的 改善, 充分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辨证思想所在。 与此同时, 从中也发现了许多具 有改善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作用的药物。 这些研究拓宽了临床医生辨证及用药的思路, 使 得血瘀证有了客观的辨证、 治疗以及疗效观察指标。 但对于其他的一些病症, 如“痰” 、 “饮”等, 是否也可以进行一些微循环、 血液流变学方面的研究, 以期发现它们与血 瘀证的区别与联系, 目前这方面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 百拇医药
    本文作者简介:栾晓文(1960~), 女, 汉族, 主治医师, 学士

    参考文献

    1,王学东, 张嘉楠. 天地哮灵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观察. 新中医, 1996, 28( 1):24.

    2,杨士友, 孙备, 裴月梅, 等. 风寒表证和寒凝证动物模型的研究. 中国中医 基础医学杂志, 1997, 3(1):54.

    3,蔡辉, 宁静, 吴利群, 等. 血瘀证患者甲皱微循环检测的研究. 中医药学报 , 1995, 19(3):30.

    4,周端, 顾仁越, 陈琼. 白蒺藜有效组分治疗脑血管障碍(瘀血型)的临床研究. 中医杂志, 1995, 36(5):289.

    5,张醒民. 降粘汤治疗高粘滞综合征50例. 辽宁中医杂志, 1995, 22(8):356.
, 百拇医药
    6,刘萍英, 吴自强. 生脉活血汤治疗早搏50例临床观察. 南通医学院学报, 1995 , 15(2):321.

    7,莫非凡, 史蓉, 杜化国, 等. 活血行气法对高原高血压病治疗作用机理研究. 见: 田牛, 刘育英, 李向红, 等主编. 微循环的临床与基础.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1996. 235~236.

    8,刘伟, 胡晓晨, 金慧心, 等. 心血瘀阻型冠心病微循环变化. 中医药信息, 1996, 13(3):39.

    9,陈渝, 凌尉, 罗珠林. 活血化瘀在慢性胃病中的应用研究. 实用中西医结合杂 志, 1996, 9(6):323.

    10,袁肇凯,杨运高,黄献平,等.抗纤灵方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甲色及甲 襞微循环的影响.江西中医学院报,1995,7(4):28.
, 百拇医药
    11,杨建华, 黄英俊. 脾阴虚证与微观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中医药科技, 1 995, 2(4):5.

    12,刘翠霞, 包力, 乔惠珑. 消渴病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及甲襞微循环的关系. 见: 田牛, 刘育英, 李向红, 等主编. 微循环的临床与基础.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1996. 178~180.

    13,邓有安, 颜维仁, 高丹, 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血瘀证研究. 中西医结合实 用临床急救, 1997, 4(2):62.

    14,高捷, 李学, 颜祥建. 甲皱微循环检查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附119例血瘀 证病例观察.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1996, 10(4):319.

    15,卢永兵. 老年眩晕贵在活血. 中医药学报, 1996, 20(1):13.

    16,吴中朝, 王玲玲, 刘跃光, 等. 老年血瘀证的艾灸临床研究. 江苏中医, 1 997, 18(4):32

    本文1998-12-30收到, 1999-11-25接受,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Y > 瘀证